1904年,一百多艘手工制作的中国船模远涉重洋,在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它们的惊艳亮相,使得洋人们眼前一亮——原来,除了轿子、丝绸和鸦片之外,中国竟然还有如此多姿多彩的帆船。这批船模在美国秀过之后,便又转战到了比利时,参加1905年的列日世界博览会。参展之后,这批船模便被留在了比利时。
110年之后的一个秋天,两个中国小青年,一个是港口地理学专家王教授,一个是一边研究明代历史却又一边不安分地密切关注着近代海关史的学生,午餐过后便直奔安特卫普的河边博物馆(MuseumAan de Stroom)而去。他们去要看的,不是别的,正是那批曾经无比辉煌如今却静静地躺在MAS博物馆里的中国船模。
去之前,两人心里都没底,因为不知道这批中国船模是在库房还是在展厅。进去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落了下来,竟然有几艘中国船模正在展览!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人兴奋了。相比百年前的风光而言,它们在这里不免有些寂寞与黯淡。与旁边那些精妙绝伦的欧洲船模相比,它们是那样的简陋、矮小与陈旧。如果单单看这些表象的话,中国游客们大抵都会慨叹一番,叹敌强我弱,叹命运多舛,又叹美人迟暮……然而,透过斑驳泛黄的风帆和古色古香的木头,凝结在它们身后的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价值便会如黑暗中一道亮光,强烈吸引着好奇者去探索。
先上几幅照片,大家先看看热闹吧。相关的深入研究,只能等到将来了……
比利时安特卫普河边博物馆(Museum Aan de Stroom,缩写为MAS),位于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Antwerp),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处于斯海尔德河岸运河中连接着城市与港口,也象征着该城与世界的联系。
这座曾入评为世界二十座最美博物馆的MAS博物馆有着高60米引人注目的外形,由荷兰努特林斯-雷代克建筑事务所(Neutelings Riedijk Architects)设计,灵感来源于十六世纪的仓库Hanzehuis,整栋建筑仿佛是用一块块儿方形“盒子”堆积而成,螺旋式的楼梯绕着这些“盒子”旋转而上,为参观者也提供了欣赏城市与港口的新视角。博物馆外墙的红石来自印度,弧线切割的玻璃幕窗高达6米,红石中嵌入的三千铝制手形图案使这座“红塔”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在2011年5月14日盛大开幕的MAS博物馆共有十层并容纳370,000余件藏品:一层为办公区,二层视觉储存展示区(Viewable Storage Area)展示藏品及其历史,三层临时展览空间(Temporary Exhibitions),四/五层世界人文交流主题展览区,六层世界港口城海事展览区,七/八层生命与死亡主题展览区,九层餐厅和接待室,十层为露台观景区。
这些船都好精致。
那是潜水服么… 看到1900年左右的年份 脑袋里闪过的就是那段黑暗历史
是的,应该是比较后期的了。
呵呵,世事多变,百年一晃就过去了。
外行表示只能看看热闹。
这东西,没兴趣看看就行了,有兴趣了就去玩玩,呵呵。我也是看看热闹,然后就被吸引过去了。对于船的构造什么的,我也不是很懂,最近正在补课。外行人看古船估计也就是看是否豪华,是否壮观,内行人就要构造了,比如船柁、桅、隔舱壁、长宽比、龙骨、船底宽窄等等细节问题了。
而我,更关心的是古船背后的故事,比如是谁说服保守的清政府去造这批船模的、世博会上的亮相产生了什么效果、它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地位如何等。
看这意思是,这些模型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船模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非常非常罕见!现在几百年或上千前的古船出土了不少,但是古代的船模却不多见,所以显得异常珍贵。
我觉得我国的造船工艺,一点都不差。只不过,闭关锁国给闹的,与世界脱了轨。
直到明初,中国的造船和火器一直都是遥遥领先的。只是,欧洲后来者居上,一两百年的功夫就把中国远远甩到后面去了。有人说,这是因为欧洲列国经常竞争和斗争,导致他们迫切需要发明新的强大武器和工具,而中国内部统一之后,求的则是安定和政权的稳固,故多限制这些“奇技淫巧”,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天朝最大,内部安定舒服就行,何必天天你争我夺的,要夺也只有政权,其他的没用!我想当时国人和统治者就是这么想的。
中国有太多的好东西流落在外,只能叹曾经我们不够强大!
历史的痕迹也警醒我们子孙,不强大就只能被欺辱。
彼时,被抢、被掠的文物太多了,这些船模吧,还好一些,不在其列。现在很多文物都在陆陆续续被追讨过来,但是更多的文物则是回归渺茫。
那个“尔有冇种痘亚”英文的汉语标注要笑死我了。
看到这些,一下子感觉回到了初中刚学英语那阵,尤其是“色科瑞特”单词,呵呵
支持下哈!
嗯哼,终于有一个跟我一样发发删删的了。
我不删帖的,只隐藏,哈哈
对读者来说,拿是一样一样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