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海》第十六辑(2016)已经出版。《国家航海》为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主办的一个以航海文史与航海博物研究为重点关注对象的学术刊物,创刊于2011年。《国家航海》所刊论文以中外航海文史研究为主,涉及海洋史、海上贸易、交通航路、古代造船、水下考古、航海文物等,同时关注相关领域的书评资讯与学术动态。该刊秉持原创、深刻、严谨、国际化的办刊方针,注重当代学者对中外航海界重大发现及研究热点的关注与敏锐思考。所刊论文均同步发布于国内相关专业数据库,具有广泛影响。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可以下载PDF文档,《国家航海》其余各期完整目录可参考此文。
另附:《海交史研究》、《海洋史研究》、《中国海洋发展史》等期刊的齐全目录。
《国家航海》第十六辑(2016)目录
003/19世纪70年代中国与条约国贸易状况分析
蔡诚
摘要:在有关十九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集中于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某一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的状况的分析,和有关某种货物的对外贸易的状况。而分析中国与条约国之间的贸易状况的文章却比较稀少,因此本文希望利用1870—1881年中国海关贸易年表的数据,来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与条约国的贸易状况及北方、南方和长江流域三个不同区域的通商口岸之间的贸易状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018/1869年粤海关监督奏销折与粤海关税务司贸易报表中洋税收入数据之考核
侯彦伯
摘要:笔者认为晚清海关监督编写奏销折时的银两单位并不一定是库平两(库平银)。透过下列两种资料的比较:1.粤海关监督上报的1869年的各别四个结期的奏销折,2.粤海关税务司编制的1869年的各别四个季度的贸易报表,笔者发现两种资料的洋税收入数额是一模一样。笔者查阅1863年与1864年的总税务司通令,确定海关税务司自1863年起便以海关两(关平银)作为洋税收入统计表的银两单位。此外,海关税务司会送给海关监督一份洋税统计表的副本。因此,笔者以为存在一种可能性:晚清海关监督完全引用海关税务司统计的洋税数据编写奏销折。换句话说,晚清海关监督奏销折的银两单位有可能是海关两。
031/晚清的鸦片稅(1858-1906)
林满红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清末海关出版品、英国领事商务报告、清朝的官方文献及文集和地方志等资料重建 1858至1906年间的鸦片税制。全文指出其课征沿革、种类、性质及与各级政府间的关系, 也指出鸦片稅在晚清全国与各地财政中的地位,及其在平衡区间财政盈亏中所发挥的作用。文中也利用进口鸦片需求之价格弹性指出因为鸦片上税而导致的价格上涨,对鸦片消费总额的影响不大。在对鸦片吸食人口与鸦片消费额提出估算之后,本文指出: 清政府的鸦片税证课政策虽增加了岁入,从而协助政权的维系,而且由于本国、外国鸦片税率的差距,也有助于本国鸦片逐渐取代外国鸦片而減少中国的的漏巵,但整体而言,这项政策还是延緩了中国的经济。
082/日治时期台湾的税关资料及其运用
林玉茹
摘要:1895年,台湾由于清、日甲午战争失败,而被割让给日本,结束长达212年清帝国的统治。作为日本的第一个殖民地的台湾,不但岛外贸易由清帝国经济圈转纳入日本帝国经济圈中,而且1860年开港以来施行的海关制度也由清帝国洋关模式转为全面接受西化的明治维新政府模式,海关改称作「税关」。1943年12月,为了因应决战局势下海运体制的一元化,台湾总督府新设港务局,废止税关,以港务局体制取代长期独立于总督府之下的税关体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台湾重新回归中国统治,12月又恢复清末的海关总税务司署管理制度。
大抵上,日治时期海关制度曾经进行多次变革,也产生了相当庞大的资料。这批史料有利于观察殖民地时期台湾社会和经济样态之变化。然而,过去至今,尚未有专文来介绍日治时期税关制度的出现和演变,税关相关的报告或出版状况,以及研究者的利用。本文即以日治时期台湾的税关为研究对象,初探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海关资料的产生、类型及典藏现况,以及其史料运用状况。
123/晚清时期上海对外贸易中的香港因素
毛立坤
摘要:晚清时期,沪港两埠同为中国沿海地区仅有的两个枢纽港,相互间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口岸洋货进口贸易领域,香港成为上海口岸第三大或第二大洋货进口间接中转地或直接供货地。在上海口岸土货出口贸易领域,香港只是上海口岸第四大或第五大土货直接出口地或间接中转地。尽管支配两地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制有所不同,但是沪港两埠贸易联系的增强,使其双双成为带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领头羊。
137/梅乐和与江门开埠设关情形论略
杨换宇
摘要:1904年3月8日,在梅乐和的主持下,江门关成立,标志着江门正式开埠通商。在江门期间,梅乐和一方面负责处理江门关的主要事务包括选募海关职员、港口划界、海关选址、拟定规章制度与征税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西江通商章程》的修订,并借机扩大江门关的管辖范围。通过上述考察,呈现了梅乐和筹办江门开埠的动态过程,借以深化近代中国口岸开埠史的研究。
151/中国近代海关的航海知识生产及其谱系研究
姚永超
摘要:中国近代海关兼管海务和港务,它引入了英国等近代世界海洋强国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对中国沿海及内河地区进行过长时期和系统性的水文和气象调查,并曾生产和刊布大批科学性的近代航海图书资料。按航海知识谱系,近代海关的航海图书资料可分为海图、航路指南、助航设施报表、气象资料报表、潮汐表、地名录、航运里程表、综合资料等数种;按其内容和性质,则是英国近代对华航海调查资料的衍伸,多数在近代属于公开发行,少数为海关内部工作指导专用。近代海关航海知识的生产和累积,既是该机构对中国航海和航海科学发展的贡献,也是英帝国主义对华课业教程的一部分。
167/20世纪初期天津对外贸易变化简析—从海关史的角度
张利民
摘要:简析20世纪前后天津进出口贸易的数据,认为直接进出口贸易的增加是20世纪后的主要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贸易总值、轮船数量和对日贸易等方面论证国际市场对进出口贸易增加的影响。分析了海河工程局的海河裁弯取直和入海口疏浚,认为这是导致天津直接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的原因,并通过简述铁路开通对腹地的作用和政府兴修铁路,论证广义上的政府行为也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力。文章认为,20世纪后天津对外贸易的迅速增加,国内外市场的供求是在较长时段内的持续的推力,而政府主导的海河通航和铁路开通则在较短时段内发挥相当的作用,尤其是直接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包括各级和不同政府在内的广义上政府行为的因素。
182/税务专门学校与华籍关员(1908-1949)——中国新行政官僚体系的设立
张志云著,车群译
摘要:本文试图考察中国新行政官僚体系在税务专门学校中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政府如何一步步从外籍关员手中收回海关权力。新关员的培训方向一直在通才教育、专才训练以及党务干部培养三者之间摇摆,中国政府对控制权的主张揭开了一场为期四十年的政治角逐,海关总税务司署、政府、以及政党都被卷入了这场争斗。
200/海关洋员回顾录和第二代海关史研究
滨下武志
摘要:在海关史研究里,从海关洋员个人的历史,我们可了解更多海关的人事史。海关洋员汉学家的中国古典研究展开了文化史/文化比较史等新的研究领域。海关洋员的传记是海关洋员在中国的“生活誌”,包括日常生活、爱好、纪行、职业/专业等,都是反映海关洋员个人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的记录,包括书信、日记、回忆录、访谈录、配偶/儿女和亲戚的观察记录。为了深化了解海关洋员个人在中国的活动,我们需要把握以个人为主的以上的各种记载。在离开海关后,海关洋员实行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人甚至开始汉学家的研究活动。另外也有些人在返回本国后,开始了大学的汉学研究与参与教育方面的活动,逐渐建立起欧洲的汉学传统,本文把这一范围的研究统称为“第二代海关史研究”。
211/外籍海关税务司在中国──相关的英语研究和评简立言著《中国海关税务司和翻译先驱邓罗的一生 (1857~1938年)》
李培德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近年有关中国海关史的英语著作,指出通过自传、回忆录、来往书信和照片,可对外籍海关税务司在中国的职业生涯有更深入的了解。简立言所著《中国海关税务司和翻译先驱邓罗的一生 (1857~1938年)》可说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通过邓罗在中国海关的职业生涯史,可帮助我们用新的角度去看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
引言|近代海关文献的出版与海关史研究
1854年7月12日,第一个由外籍税务司监督管理的海关(洋关)——上海海关开张,意味着海关开始成为我国贸易管理机构。几年后建立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该机构除了监管进出口贸易、征收关税、查辑走私、编制进出口统计等海关的基本职能之外,还兼办沿海及内河航务、港务、邮政、检疫、气象,以及内外债和对外赔款的担保与清偿支付、代征厘金和常关税,举办国际博览会、外文教育等多方面事务,还受中国政府特派参加一些外交事务。总之,海关总税务司署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活动都有活动,并留下大量的宝贵的海关文献。早在1934年,著名的海关文献研究者郑友揆便指出:海关文献,“因其内容精确,所占地域广大,已成为研究我国经济之唯一可靠而系统的资料。”其中,供海关内部工作用的旧海关出版物,由于经过整理并经排印出版,既具巨大的研究价值,又便于学者利用。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搜寻的进行,找到的旧海关内部出版物日渐增多,目前已接近500大册。对旧海关出版物的体系和内容的研究成果表明,它虽然以贸易、经济为主,但远远超出贸易和经济的范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乃至近代其他方面的最大最科学最系统最详实的资料宝库”。
随着《中国旧海关史料》、《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通令全集》三大套丛刊的出版,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出版已达到500余册,涵盖了各类报告、著作、专刊达1000余种左右。许多学者认识到旧海关出版物资料的重大价值,开始利用来研究近代中国问题。目前,在中国海关总署、中国海关学会和复旦大学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的努力下,深藏在上海海关档案室等单位的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未刊部分,经过整理,可望在今年开始出版,估计出版后将达到60册左右,收入报告、著作、专刊大约四五百种。这套丛刊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以前出版的三大套从刊的缺项,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献属于海关内部出版物的第二至第七系列,而第四系列以后各系列基本上是海关总税务司署高层的工作文件,即使内部发放完毕的剩余部分也不可以出售和馈赠。因此,学界不仅未利用过这套丛刊,甚至不知道各类文献的名称和内容。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珍贵的海关文献理应得到近代史学界的及时利用。为此,笔者利用各种场合,呼呼学术界尽快利用,促进近代中国研究的进展。今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的《海关文献与近代中国研究》学术研讨会,集中了国内外学者三十余人,各位学者就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利用、开发交流看法,并在诸多方面形成共识,同时表达了对刚成立的复旦大学中国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的祝贺和期望。
近几年来,《国家航海》已成为呈现航海史研究的显要平台。值此会议之际,经香港大学李培德先生多方沟通筹措,《国家航海》编委会与此次参加会议多位专家学人达成共识,决定以《国家航海》第十六辑作为共同搭建的专业学术平台,通过专刊方式,集中展陈海关史研究现状,共同推进海关史乃至与海洋密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等学术领域的发展。
本辑刊发的11篇论文,6篇来自会议论文,另4篇是参会者后来所写,还有1篇是参会者的研究生所写。而各篇论文的作者,除了研究生之外,或是很早就将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用于研究的著名学者,如滨下武志教授、林满红教授均早在六十年代即利用海关文献用于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或是近些年利用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用于经济史、经济地理、海关史研究的学者。其中,张利民研究员对天津进出口贸易和华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弛名已久,而李培德博士、张志云教授在各自领域也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他们的相关论文,都被本期的《国家航海》选入。台湾在日据时期也建立了类似晚清民国的海关贸易统计报告制度,林玉茹教授撰写的论文,使学者得以窥见少有人知的台湾日据时期税关资料的内容、价值和保存情况,为全面研究祖国宝岛台湾的贸易和经济情况提供了方便。
总之,《国家航海》刊发的该组论文,使学者能够了解目前利用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用于近代中国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并得以深入了解旧海关出版物的内容与具体应用,必会推动近代中国诸多方面的研究,值得赞赏。(吴松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