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交流会 | 礼与兵:明初中日“倭寇外交”问题的再思考

山东大学青年史学工作者论坛

礼与兵:明初中日“倭寇外交”问题的再思考

主讲人介绍
马光,比利时根特大学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博士,山大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元明之际东亚海洋史、近代鸦片史的研究,曾在Crossroads、《近代史研究》、《海洋史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与谈人
陈尚胜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赵树国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韩朝建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时       间:2017年5月4日(周四) 18:30—20:30
地       点:山大中心校区知新楼A1206

热烈欢迎各位老师与研究生参加!

来源:SDU·HISTORY·研究生会

马光副研究员谈“礼与兵——明初中日‘倭寇外交’问题的再思考”

5月4日晚,山东大学青年史学工作者论坛于知新楼A座1306举行首场报告会。此次论坛的发表人为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马光老师,发表题目为“礼与兵——明初中日‘倭寇外交’问题的再思考”,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尚胜教授、韩朝建老师与山东师范大学赵树国老师担任主要评议人。论坛由历史系系主任代国玺老师主持,学院副院长刘家峰教授、历史系的多位青年教师及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报告开始,马光老师阐述了“倭寇外交”的由来,并用详尽的史料论证了几个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他首先指出明太祖即位初期,希望通过外交敦促日本政府帮助解决倭寇问题,从而开始“倭寇外交”。明朝先后派遣杨载、赵秩两度使日,经过考证,马老师认为诗词中多次提到的赵秩在日本容留“三年”应为虚指。随后,他引用其时宋濂、宗勒的私人通信资料,认为怀良亲王奉表称臣确有其事。后来由于中日外交逐渐恶化乃至中断,明太祖欲借日本之力平倭的希望彻底破灭。

接下来,马光老师介绍了费正清和滨下武志两位学者关于朝贡体系的观点,并陈述了自己对朝贡体系及中国传统对外政策的反思和批判。他强调,洪武年间的中日关系不但有封贡和朝贡,还有冲突、敌对和绝交,仅以朝贡勾勒两国关系是不全面的。此外,马老师指出,礼仪和贸易并非朝贡体系中最重要、深层的要素,无论中国还是周边国家,双方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国防安全,即所谓“礼为虚,兵为实”,这对考察和理解东亚国际秩序的多样性、动态性有重要启发意义。

随后,陈尚胜老师、赵树国老师、韩朝建老师依次评议,他们称赞马老师的文章史料丰富、考据严密,有强烈的学术对话意识。同时,三位老师就论文的一些内容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在座的其他老师也分别从不同角度与马老师展开深入探讨。严谨而又热烈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在座师生受益良多。刘家峰老师表示,此次论坛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他鼓励青年学者们抓住机会,多多创造精品成果。

据悉,山东大学青年史学工作者论坛属于半开放式的教师交流论坛,是历史系教师间学术讨论的固定平台。论坛定期举行,每月一次,主要采取论文发表与评议的交流方式。

原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