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推介,兼海洋强国之路小感

中国的海洋研究机构、出版物与研究人员,很多都集中于南方的粤、闽、沪、浙等地,一是因为其地濒临海洋,二是其本身经济实力较强,有足够经费来支撑研究的开展。然而,这不并是说北方的海洋研究水平和地位就低。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原青岛海洋大学)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青岛——这个近代方勃兴的特殊城市无疑是中国海洋研究中的一个重镇,看一下集中在青岛的涉及海洋的机构便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原国家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海军博物馆、海军潜艇学院、海军航空技术学院、远洋船员学院等等都在青岛,置身于其中的中国海洋大学在中国海洋水产研究中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

然而,中国海洋大学,同中国的海洋研究整体状况一样,都是偏重于自然科技类,而忽视历史与文化部分。自然科技类固然重要,但是忽视海洋历史与文化的直接恶果就是造成了中国作为海洋弱国、小国局面的形成。国家和民众对于海洋知识不足,对于海防安全认识不足,对于海洋开发利用不足,对于海洋领土保护不力等等状况的形成,不无与此相关。直到国家海防出了严重问题,才想到去研究海洋历史,利用海洋国际法来维护自身的安全,而别人已经远远走到了你的前端,你再去追赶,能占据什么辩护优势?虽说强权即公理,兵力不可忽视,但是在兵未动之前,总是要讲些“理”出来的吧。没“理”那就只能陷于被动地位了!

还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据其卷首语可知,中国海洋大学意识到了片面发展理工科的局限性,故有意加强其在“文科”方面的研究,乃于1997年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随后创办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年刊。该刊物由曲金良教授主编,1999年出版了第1卷。

目前,笔者手头只有《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1卷、第2卷、第4-5合卷、第6卷,其余几卷既无电子书亦无其目录等,故只好先将已有的目录列出。如下:

附:《海交史研究》、《海洋史研究》、《国家航》、中国海洋发展史》推介与目录。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1卷目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年版)

卷首语……管华诗

理论探讨

关于海洋文化学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曲金良

关于建立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学的探索……丁希凌

关于建立中国海洋文化学的思考……林炳熙、姜永兴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邓红风

关于海洋民俗文化的几点认识……曲鸿亮

史实考论

海洋底下的人类文明……刘德增

亲代文明中河文明与海文明的生存环境差异及其影响……赵春利

海洋文化与欧洲文明的兴起……郑敬高

中国古人在认识海洋上的贡献……刘安国

蓬莱仙话及其文化意蕴……张树国、梁爱东

古代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及日本之间的海上交流……宋晓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其海洋发展方略的特点……郑一钧

泉州——妈祖信仰的传播的发祥地……黄炳元

天妃信仰的起源、属性、传播及其历史文化背景……黄静

胶州湾港口与元明时期的胶莱漕运业……张淑臻、林玉海

《广东新语》中的海洋世界……方英

“地理大发现”与16世纪港城安特卫普的兴衰……王蓓

“红毛番”:一个增值的象形文本……彭兆荣

澳门与海洋文化……魏美昌

天津民间妈祖信仰辨异……王利文

文本解读

汉语“洋”字略说……王颖

英语谚语里的海洋文化……李玲

西方海洋文学中的海洋精神……罗贻荣

写实主义海洋文学的奠基之作:《鲁滨逊漂流记》……张德玉

麦尔维尔的大海情结及其《白鲸》……曾艳兵

王颖 李玲 罗贻荣 张德玉 曾艳兵

民间采风

从元神岗的名称说到元神崇拜……刘长青

海洲地区灵石崇拜与镇海民俗……高伟

荣成的渔家习俗……吴德永、栾才法

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张政利、吴高军

谈谈周戈庄“祭海”风俗……姜锋

浅谈渔民生活风俗……陈洁帆

渔家号子的艺术特色与功能……李丽虹

现代应用

海洋世纪与“海上山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于宣法、左军成

信息时代的海洋文化传播……李杨

试谈海洋饮食文化的特点……孟华

海洋文化与青岛海洋发展战略……老金

青岛天后宫的变迁与青岛民俗博物馆的创建……杨乃琛

海洋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崇武旅游经济的发展……苏彦铉

滨海旅游业及其文化内涵浅谈……盛红

域外集贝

缩丽多彩的海洋文化——简评《岛国——澳大利亚人和海洋史》……王珏纯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稿约……编委会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2卷目录
理论探索
海洋文化与滨海旅游业发展
海洋俗文学:现代学术史上的空点
海洋世纪与海洋文化
世界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变迁

史实考论
中国海洋文明中的盘锦鱼雁文化
公元7-9世纪的黄海海盗与唐王朝的海防政策
从法华院看唐代山东对外交往
明代胶东地区移民及其海防意识
清末民初城市基础建设与尝试现代化——青岛城市现代化个案研究
中韩海上丝路与板桥镇市舶司
连云港在中韩交往史中的地位——新罗人苏北活动考
中世纪宁波与韩国间的航海交往
圆仁“中秋节源自新罗”说考

海事聚焦
张保皋的生平与业绩
张保皋现象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张保皋及其船队船型初探
张保皋海上活动与清海镇贸易商人研究
张保皋的海上交易活动与黑山岛的繁荣
韩国民俗中的张保皋及它的存在和意义

文本解读
海意象与中西民族文化精神略论
汉魏六朝赋中的海境
唐诗宋词中海的审美意象初探
《记海错》渔乡风物的文化透视
“海”“洋”的语意蕴涵

民俗采风
海洋民俗与中国的海洋民俗研究
山东传统渔业生产习俗
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长海地区海神信仰论析
海洋文化跨地区的辐射与交流
韩中海神信仰比较研究

现实应对
海洋文化资源的应用方向及展望
关于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文化营造问题
深圳与海洋文化
荣成市旅游形象研究

资料参考
韩中两国海上交流的现况和前景
挖掘海洋文化底蕴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4-5合卷简介与目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年刊的第4-5合卷。自2002年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教授就提出,希望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联合全国有关海洋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筹建一个全国性的中国海洋文化学会,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全国的海洋文化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发展,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全国海洋文化事业乃至全国整个文化事业的繁荣。这一美好的愿望和倡议得到了全国许多著名学者的支持,得到了海洋学界包括不少院士和高层人士的赞许,得到了全国相关学界和相关社会各界众多人士的一致响应。

目录

卷首语

海洋文化的历史视角                       王晓秋(1)

中国海洋史与海洋文化研究                            杨国桢(6)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大陆文化影响                   宋正海、张九辰(11)

中国海洋文化传统与东亚文明     李惠生(17)

哲学视野中的“海洋文明”                   夏晓明(25)

海洋文化的哲学思考              李明春(32)

海洋文明的类型     郑敬高(37)

中国海岛海洋审美文化简论         柳和勇、叶云飞(44)

海洋文化研究的思维方法论探讨         张开城(51)

海洋世纪背景下的海洋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     曲金良(57)

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光辉历史     辛元欧(63)

海洋文化的曙光一浙东稻作农业、石锛、巨石崇拜的传播与交融         林士民(69)

试论夏商时期的海洋文化     陈智勇(77)

徐福与哥伦布比较研究略探                   曲玉维(84)

徐福东渡与日本弥生文化     张世响(88)

论福建在古代中国海上交通的地位                       谢必震(97)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初探              陈炎(108>

元代海外贸易概论         高荣盛(116)

郑和下西洋的文化成就         王诹云(126)

郑和之后明代航海业的发展与兴盛     朱建君(130)

一代海商的悲剧一兼论明代的海禁与“倭患”         方牧(139)

姚莹海防思想初探         赵红、安克骏(155)

海上丝绸之路与饮食文化传播     郑向敏、吴建华(161)

清代福建海商的构成及其经苕形态     廖大珂(166)

从“官话”看近世琉球与中国人漂风难民         渡边美季(176)

中国海洋无形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马树华(182)

山东蓬莱贝丘遗址研究         袁晓春、朱龙、隋凤美(192)

宋代妈祖褒封史实综考         刘福铸(198)

海神信仰与佛教、道教         王荣国(207)

海洋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山曼(212)

二界沟海洋渔业生产民俗调查——原始苯式櫥张网生产作业情形推述……刘长青(215)

海洋考古学:西方兴起与学术东渐        吴春明、张成(21?)

历史上东南海洋生态环境与开发模式演迁         王日根<233)

明淸时期深圳发展与海洋关系探析     刘正刚(238)

闽南港市海洋人文发展的历史人类学思考         蓝达居(245)

海洋文化与海港城市文化一以上海海港新城文化发展为例     巫志南(253)

湛江都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         吴建华、郑向敏(261〉

从湛江港的发展历史看21世纪中国海洋与世界发展                 廖宗麟(266)

烟台城市形态空间演变及其海洋文化内涵         王庆、季旭东、高光辰(269)

育岛市创建海洋文化特色现代文化名城的探索         马庚存(275)

海洋文化与山东海洋旅游开发     李平(280)

浅论中国海洋旅游的市场定位与开发         柴寿升(286)

关于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董志文(292)

海洋文化旅游和海南的发展                            吴士存(297)

中国的海岛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长岛为例         赵成国(302)

加快实施海洋大开发战略     刘子玉(311)

东亚海中大蛇怪兽传说的文化与地理成因         王立(316)

东海神仙传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郑杰文(325)

唐前小说与东海神话传说     房锐(331〉

中国海洋文学的历史成就     王赛时(341>

英国作家的海洋情结     张德玉(352)

我闰早期海洋科学研究与靑岛水族馆的沿革     苏水生、徐鴻儒(361〉

我国海洋仪器设备发展的历史     惠紹棠(369)

舟山“绿眉毛”船与郑和下西洋         郑明、宋连琪、胡牧、岑国和(378)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海洋政治——评《权力与相互依賴》中的海洋政治研究                   刘中民(381)

曰本强化海洋战略研究问题刍议         修斌(393)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简介与目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简介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06JJD840013)的成果之一。《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项目于2006年由教育部招标立项实施。按照研究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教育部重点基地、国家985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于2006年8月主办了“东北亚海上交流历史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承办,山东省蓬莱市文物局协办,会期三天,分别在青岛、蓬莱两地举行。

目录

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进程与网络体系

殷人东渡美洲新证——从甲骨文东传墨西哥看商代文化对新大陆的影响

古代东亚海上航路的开辟与国际贸易网络的形成和变迁

先秦时期山东半岛与东北亚地区海上交流的考古学观察

15世纪、16世纪的东北亚海域贸易——以中日关系为中心

明成祖为日本封山勒铭史事考论

朱纨事件与东亚海上贸易体系的演变

试论琉球国在清康熙朝封贡体系中的地位

东北亚的全球化:族群与国族主义的交错

“环日本海(东海)”地域交流的现状和展望

东北亚海上交流的港口与航路

东北亚海上交流史上的庙岛群岛

吴越文化东传日、韩的海路航线

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见山东半岛出海口考述——以乳山浦一带海湾为中心

崔致远东归羁泊山东半岛行迹考——以大珠山、乳山、巉山为中心

海洋沉船考古所见东北亚历史上的海路交流——以13~15世纪为中心

朝鲜入明海上贡道考

庙岛群岛与明代中朝海路交流

晚清中朝海上交通述略

清代琉球贡使在京馆舍之变迁

江户时代来航长崎的山东商船

日俄直通定期航线的开通和甲午战争后的东北亚海域

东北亚海上交流历史上的文化传承

历史上的东北亚海产贸易与海产文化传承

朝鲜时期的海上漂流:经历与信息的利用和局限——以信息传递与通商的的差异为中心

明清中琉交往与历史文化遗产

水密隔舱海船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韩国西海岸洞祭的中国系神格田横研究

妈祖信仰的国家化与在东北亚地区的北传

妈祖文化遗产在东北亚的信仰与发展

满族海洋女神崇拜的文化意蕴

东北亚海上交流的遗产遗迹及其开发与保护

对徐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思考

韩国徐福传说的意义及其旅游资源化应用

舟山群岛与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遗存

胶东半岛及庙岛群岛与高丽有关的海洋遗址和传说——以唐太宗年间高丽战争为中心

唐朝山东半岛港口网络与新罗侨民的沿海分布及其遗迹

中国沿海地区新罗侨民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

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海洋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国际合作

序言

本卷内容,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06JJD840013)的成果之一。

《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项目于2006年由教育部招标立项实施。按照研究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教育部重点基地、国家985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于2006年8月主办了“东北亚海上交流历史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承办,山东省蓬莱市文物局协办,会期三天,分别在青岛、蓬莱两地举行。来自本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的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和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等地的东北亚地区学者40多人与会,参加了本项目内容的研讨和在蓬莱市对古登州港遗址遗物、尤其是新出三艘古船的实地考察。这些中外学者的已成论文,均收入本论文集中,许多著名学者提供了或宏观或微观的精深研究成果,本集在手,读者自可检读;另有日本滨下武志教授、北京大学宋成有教授、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等多位学者在会上作了口头报告或多媒体演示,虽不能反映在本论文集之中,但与本论文集中收集论文同样,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智慧财富,都将被反映在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之中。这里,我作为本课题项目负责人,向这些学者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忱。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卷首语

管华诗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我们人类的诞生也缘于海洋,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海洋,海洋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个海洋大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也同样创造了历史悠久、丰富灿烂 的具有东方文明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它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和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利用的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海洋文化和新生的海洋文化,必然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海洋文化 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海洋文化研究所”,并创办了全国惟一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年刊,目的是繁荣海洋文化学术研究,培养海洋文化研究人才,这无疑在我国教育史、学术史 上具有重要意义。

199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上,李瑞环同志代表我国政府 在讲话中指出:“21世纪将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的进步将越来越寄希望于海洋”,“未来文明的出路在于海洋”。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国际社会正在大举向海洋 进军,我国也同样正在大力发展海洋事业,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发展海洋事业作过 重要指示,全国上下,尤其是占我国一半左右的沿海省市自治区都在积极行动。

发展海洋事业离不开研究海洋文化。涉及海洋的许多问题,单靠海洋科学技术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靠海洋人文社会科学来解决,这就是海洋文化研究要解决的问题。青岛海洋大学作为我国13所国家重点综合大学中惟一的一所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大学,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已经在海洋自然科学、海洋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形成了显著的优势,现在学校已经有3位院士, 5个博士后流动站,10多个博士点,30多个硕士点。但无庸讳言,文科方面我们发展较晚,力量还比较薄弱,目前学校已经决定在政策上向文科倾斜,加大文科发展的力度和强度。我们学校文科的发展,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形成我校文科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面向海洋、面向21世纪中国和国际海洋事业的发展,着重培育和发展我们的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不仅要研究海洋经济,海洋法学,还要研究海洋文化,组建我校文科的“蓝色”学科群,要在海洋文化研究上加大投入,在海洋文化学科发展上予以重点支持,以此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使之成为我校文科的一个拳头“产品”,甚至是“名牌产品”。我们成立海洋文化研究所,创办《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年刊,使之成为我国创建海洋文化学、繁荣海洋文化研究的一个学术阵地,就是我校在“蓝色”理工学科已占国内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强化我校“蓝 色”文科事业的一项重大举措。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创刊于青岛,出版在北京,乃得其所也。海洋大学在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原国家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海军博物馆、海军潜艇学院、海军航空技术学院、远洋船员学院等众多的国家涉海部门和机构都在青岛。青岛是我国有名的海洋科技城,同时也应该说是我国有名的海洋文化城:青岛已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历史文化,在许多层面和意义上来说,就是海洋文化——从历史上看,青岛及其所在的山东半岛,是东夷海洋文明的故乡,春秋“海王之国”齐国的要地;琅讶(今属青岛)曾是见诸史载的最早的海港,海上强国越国曾在此建都;这里的海域作为海市蜃楼的多发区, 是“蓬莱仙境”的所在,曾是秦皇汉武东来巡海的屡经之处,是徐福东渡、箕子去国、殷人东渡 的始点和连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繁荣之地;登州港、莱州港、密州港 (今属青岛)是古代全国尤其是北方的主要对外海上交通枢纽;这里还是我国历代海上反侵 略的战场,也是近现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之一,为我们今天对外开放、主动吸引“海 外来人”提供了中外文化融会的基础。如今,青岛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滨大城市,有历史悠久、 国际著名的大型天然良港和连接五洲四海的立体口岸,有占山东省龙头地位和全国重要位 置的海洋产业和海上贸易,加上如上所说如此众多的国家涉海部门和机构集中在青岛,青岛无疑已成为我国海洋事业、海洋文化的重心。因此,由青岛海洋大学创办的(中国海洋文化 研究〉年刊,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辐射力,对我国的海洋事业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我们希望大家支持她。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靑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推介,兼海洋强国之路小感》有4个想法

    1. 本来原先设想是弄成海洋史专业博客的,后来写着写着就跑偏了,以后适当要增加些这方面的内容,受众很少,但是对有需者却很受用,哈哈~

    1. 呵呵,这个真可以有。
      1984年,在山东半岛北部出土一个保存完美的独木舟,据推算,该舟年代不会晚于距今5000年前;1983年,山东登州港外的庙岛群岛出土一些残船碎片,推断年代不晚于4000多年前。其它各地也都有类似发现。而且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等处发现了诸多文化类似现象,推测是古人很早就已经开展了海上交流了。而且开始往来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要早很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