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在做明初山東的海防史,其中,自然繞不開沿海衛所設置問題,如設置年代、背景、兵力配備、屯田屯糧、墩堡、巡檢司等。我本以為這段會好做一些,畢竟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經不少了。但是,深入進去就會發現,很多的細枝末節都是語焉不詳,甚至謬誤百出。下面暫舉鰲山衛設置時間這個小小的例子來探討一下。
關於鰲山衛的設置時間,即墨史研究專家孫鵬先生(著有《即墨史乘》,曾參編《即墨市志》,點校同治《即墨市志》)曾專門寫了一篇《鳌山衛建置時間考略》。文中提到史籍中記載鰲山衛的設置時間主要有兩種:洪武二十一年(1388)與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孫先生在文中旁徵博引(史書、方志、家譜等),並加以縝密推理,認為鰲山衛應為洪武二十一年設置。孫先生所引用的資料之多令人讚歎,然而,有兩種極為關鍵的資料孫先生卻沒有引用,導致缺失了記錄鰲山衛設立於洪武三十一年的相關資料,實在令人遺憾。所以,十分有必要再進行探討。
記載鰲山衛建於洪武二十一年的資料主要有以下幾種:
1)嘉靖《山東通志》載“鰲山衛,在即墨縣東40里,洪武二十一年建”。[1]
2)萬曆《萊州府志》稱:“鰲山衛城,洪武二十一年魏國公徐輝祖開設,指揮僉事廉高建。”[2]
3)《明史》亦稱即墨“東有鰲山衛,洪武二十一年置。又東北有雄崖守禦千戶所,南有浮山守禦千戶所,俱洪武中置。”[3]
4)萬曆《即墨志》載“鰲山衛,在縣東40里,國初魏國公徐輝祖開設。……浮山所在縣南八十里,雄崖所在縣東北90里,俱洪武三十五年設”。[4]
5)乾隆《即墨縣誌》載“鰲山衛城,縣東40里,明洪武二十一年魏國公徐輝祖檄指揮僉事廉高筑。”[5]
6)同治《即墨縣誌》因襲乾隆《即墨縣誌》的說法,文字表述幾乎相同。[6]
以上種種資料,最早的當爲嘉靖《山東通志》(1533),但此時已距設置時間一百多年了。後面的史料,相互傳抄因襲的成份居多。
筆者言鰲山衛建於洪武三十一年,最主要的史料依據為《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倭夷寇山東寧海州,由白沙河口登岸,劫掠居人,殺鎮撫盧智。先是倭夷嘗入寇,百戶何福戰死。事聞,上命登、萊二衞發兵追捕。[7]這次倭寇殺掠事件給朝野以極大震驚,明太祖因之於四月下令在山東一次性增設了七衛兩守禦千戶所,可謂力度空前。“丙寅,置山東都指揮使司屬衛七:曰安東,曰靈山,曰鳌山,曰大嵩,曰威海,曰成山,曰靖海”。[8]《實錄》記錄下的事情最為接近當時的情況,且設置衛所本係官方行為,《實錄》記錄明顯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
除《實錄》外,尚有出土的實物可佐證之。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有一枚“鰲山衛後千戶所百戶印”,銅鑄,柄鈕。印面陽線寬邊框內鑄陽文疊篆書體印文,印臺有楷書刻款“鰲山衛後千戶所百戶印。禮部造。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日。鰲字五十一號”。衛所建置之後,一般同時會造刻印章,比如朵顏衛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立,是年便刻有印章。“朵顏衛左千戶所百戶印”現存於黑龍江省博物館,印背陰刻漢字“禮部造”、“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日”,側刻“顏字二號”。鰲山衛若建於洪武二十一年,應會同時造印,而不會說十年之後才再造印。
所以,有《實錄》和這一方銅印就足以證明鰲山衛是建於洪武三十一年無疑。部份史籍中有關鰲山衛建於洪武二十一年和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的記載想必都是因襲前人之說,實不足據。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進行,觀點也絕非一定準確。諸位方家,若有不同觀點,歡迎不吝賜教,謝謝!
【以下评论从胶东书院等论坛导入备份。】
鰲山衛後千户所百户印
“鰲山衛後千户所百户印”钤本
“鰲山衛後千户所百户印”拓片
[1]嘉靖《山東通志》卷11,嘉靖十二年刻本,《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51-52冊,第737頁。
[2] 《重刊萬曆萊州府志》卷3,原刊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1939年重刊(青島:趙永厚堂),第2頁。
[3] 《明史》卷41,第950頁。
[4] 萬曆《即墨誌》,國家圖書館藏(縮微膠捲),第32-33頁。
[5] 乾隆《即墨縣誌》卷2,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第2頁。
[6]同治《即墨縣誌》卷4,《中國地方誌集成》之《山東府縣誌輯》47,第41頁。
[7] 《明太祖實錄》卷256,第3699頁。《光緒增修登州府志》,第138頁,記載為洪武三十二年,當誤。《明通鑑•目錄》卷2,第98頁,言“二月倭寇山東,百戶何福死之”,根據來回奏摺傳遞所需時間判斷,何福之死應在二月之前。
[8] 《明太祖實錄》卷257,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年校勘本,第3716頁。
引文一:(洪武三十一年二月)乙酉倭夷寇山東寧海州由白沙海口登岸劫掠居人殺鎮撫盧智寧海衛指揮陶鐸及其弟龯出兵擊之斬首三十餘級賊敗去龯(左金右戊)為流矢所中傷其右臂先是倭夷嘗入寇百戶何福戰死上命登萊二州發兵追捕至是鐸等敗之詔賜鈔帛恤福家(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五十七實錄3699頁)
引文二:(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丙寅置山東都指揮使司屬衛七曰安東曰靈山曰鰲山曰大嵩曰威海曰成山曰靖海(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五十七,3716頁)
由引文二只能看出,七衛在此前已經存在(屬衛七)。
謝謝指正。
但是,您的這個理解恐怕是值得商榷的:
1,山東都司早已存在(洪武八年由青州都衛為山東都指揮使司),所以三十一年設置的肯定不是山東都司。所以,可以直接將限定性的“山東都指揮使司屬”去掉理解,即“置……衛七:曰安東,曰靈山……”。
2,除了這七衛之外,山東都司轄有其它衛,如萊州衛(洪武二年二月置)、登州衛(洪武九年置)、寧海衞(洪武十年置),這些都早已設置,為何沒有洪武三十一年列出?
3,七個衛的設置年代,比較模糊,都有不同設置年份的記載。大嵩衛應該是爭議最少的,設置與洪武三十一年。
4,最補充一個,若鼇山衛等衛設置於洪武二十一年,卻不見於《明史》記載的洪武二十六年之前設置的衛所列表,這似乎有些講不通的。儘管不排除《明史》記載的錯誤,可能會出現遺漏一兩個衛所的名稱,但是若遺漏七個,顯然是不可能的。
歡迎繼續批評指正。
关于楼主的“山东鳌山卫设置年代再考”的结论,“所以,有《實錄》和這一方銅印就足以證明鰲山衛是建於洪武三十一年無疑。部份史籍中有關鰲山衛建於洪武二十一年和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的記載想必都是因襲前人之說,實不足據。”
我个人建议:要搞清楚鳌山卫设置年代,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查清鳌山卫驻军的时间,即朝廷派兵时间,即墨县志载:洪武二十一年;第二、查清楚建卫城的时间,修筑卫城一般要比驻军时间晚一到二年、或者再晚些时间;第三、朝廷发放印章时间,发放给卫指挥使的印章未见,楼主只提供一枚“百户”章、及铸造时间(洪武三十一年),这枚印章不足证明鳌山卫设置年代(时间),反倒证明鳌山卫在洪武三十一年前已经存在。
非常同意您的分三步走的高见。派兵筹备、正式下文设置、城池修筑有时候并不在同一年。所以,需要分清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间。
对于您提出的该百户印“反倒证明鳌山卫在洪武三十一年前已经存在”,这个是值得商榷的。从目前出土的几个印章来看,卫所建置之后,同时便会造刻印章,比如朵颜卫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立,是年便刻有印章。“朵颜卫左千户所百户印”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印背阴刻“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日”。从常理判断,建卫的同时肯定也会造印,不然如何处理公务?若二十一年就已建城,应不会说十年之后才造印!
对于乾隆《即墨县志》中记载的“鳌山卫城,县东40里,明洪武二十一年魏国公徐辉祖檄指挥佥事廉高筑”,您认为这是准确的,但是,我认为这个是无根据的。此说的最早记录可追朔至嘉靖《山东通志》,而万历《即墨志》中就已经记载不清了,只说“国初魏国公徐辉祖开设”,乾隆的县志应该是依据嘉靖通志。根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癸丑,“魏国公徐允恭、曹国公李景隆自湖广练兵还”。从这点这里看出,魏国公在此前一段时间还在湖广练兵,是否能同时派人筑鰲山衛还是值得推敲的。
再退一步,假设二十一年筑城,但是遍查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的《明太祖实录》,只字未见“鳌山”二字,《明史》中也未将之列入二十六年的卫所表中。建卫、千户所都是大事,实录中不会不载,也不会不造印。
有最为权威的实录记载和百户印,足以将其余史料(皆为百年之后的记载)推翻。
一点愚见,请继续批评指正。
第二个图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官方原图是上下颠倒的。根据“马姓寻亲”的指正,已经将之旋转180度。
感谢“马姓寻亲”的指正!
同时,另有多幅相关图片,可以访问胶东书院网站:http://www.jdshuyuan.org/thread-448897-1-1.html
我对以印章定鳌山卫设置时间存疑:
一、这枚百户印章的实际作用,是新官走马上任的凭具,还是上奏公文的专用印章?为何至今未发现有卫指挥使、指挥佥事、指挥同知、千户、镇抚等官职使用的印章?
二、印章上的文字各代表什么意思?
(1)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日,朱元璋死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 ,那么是谁在封官发印 ?朱元璋(建国三十年后,在临死之前,才想到设置卫所)?朱允炆(调兵遣将,防倭寇,还是防…)?朱棣(封官加爵,收买人心)?
(2)獒字五十一号,代表了什么?是第五十一枚印章,还是授予鳌山卫后千户所第五十一个上任的百户官员呢?
总之,以一枚百户印章定卫所设置时间不妥,还需要楼主再寻找证据证明!
先生所言极是,您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有启发性,也很关键。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思考类似的问题,也在寻找明代造印制度的资料,但是只找到了若干清代造印制度的研究成果。
一,印章实际作用,据目前来看,应该是日常办公所用。前天发现一个威海卫的奏折,说是印章已使用百多年,多有磨损,要求换新印。千户、百户等印都有的,且需要同时换新印。从这个奏折可以看出:印章是各级官员日常专用的,且一直保留使用,轻易不会更换。
二,(1)朱元璋临死前下令在山东设置这些卫所的真实原因恐与当年年初(一月、二月)倭寇大举侵犯山东有直接联系,但是也不能排除他早先就规划设计好的可能性——毕竟一次性设这么多的卫不是一件小事。但是,目前来看,没有找到相关史料来解答朱元璋最后一年设这么多卫的原因。
(2)编号,应该是与百户所的编号相关,而不是与第几任官员相关。这个从威海卫请求更换官印的奏折中可以推断出来。
百户印章至少能判断出百户所的设置年代的下限,由于卫所相对稳定,所以也可以间接推断出卫、千户所的设置年代的下限,实物若再结合相关《明实录》记录,得出的结论还是相当可靠的。当然,若能找寻到更多的权威记载就再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