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书,大致是1页0.1元的购买价格,一本几百页的书也就几十元;而影印版的古籍则不然,1页可能高达1-2元,一本就要几百元。影印版古籍竟然是普通书价格的十倍!你说奇怪不奇怪?
对影印版古籍价格的关注,始于读硕士时。当时,因写论文,需要参考《中国旧海关史料》这套书。这套书全部是影印的近代海关史料,共170册,然而定价却是10万大洋!我建议图书馆购买,图书馆一直推脱说经费预算不足。后来,我就给院长讲这套史料的重要性。院长得知情况后,给图书馆说了一下,不久这套书就被图书馆买回来了。多亏有了这套书,硕士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我算了一下,该套书平均就是1页1元!近些年影印版的史料,尤其是那些成套影印的大部头的书,基本都是这个行情。
影印古籍,一不需要支付稿费,二不需要复杂的排版和校对,三是很多时候还能获得国家的出版补助,按理来说,影印古籍成本这么低,不应该便宜才对吗?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定价高得离谱。
今天看到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内部人士写的一篇有关影印版古籍价格的文章,才明白了一些“内幕”。原来,1990年代之前,影印版古籍价格并不是很贵,只是比普通书稍贵一些,比如《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这套书最初影印发行的几本都是50-60元。但是,出版社发行后发现购买者不多,导致库存积压,赔本自然是难免的。后来,出版社发现了一个小奥秘:购买者绝大部分是图书馆,提高价格对于销售量影响不大!于是,书价一路飙升,一本几百页的书最后卖到几百元。
价格翻了十倍,销量却只稍微降低了一些,结果,总收入自然大大增加了!发现这个奥秘,尝到了这样的甜头之后,影印古籍的价格最终也就这样定型了。若没有国家的调控和舆论的压力,我想,出版社会把一本影印版的古籍定价成1页10元,然后发行100套。而这100套销量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总有大型图书馆回去购买,但是效益却等于1000套。
对于普通文史研究者而言,基本上都是买不起这些书的。若有项目报销的话,还能买一些书,但是文科项目的科研经费少的可怜。在大陆,20万元的项目已经算是国家级比较大型的课题了,而这20万元中,能用于买书的钱,大概也就几万而已,有时候连一套书都买不起。套书基本上又不拆开卖,最后就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个人越来越买不起成套的影印版古籍!
出版社、图书馆和个人研究者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不论出版社定多高价位的书,大型图书馆都会去买,个人却总是在望洋兴叹。
最后一个小小的疑问:数字化时代,影印版古籍的高价路线还能走多远?
托福,又知道了一个内幕……这就是所谓的刚需么?怎么看跟国内的房子一样似的
影印版古籍是绝对的刚需,因为很多时候这些书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些史料别人用,你不用,那就的东西价值分量就大大降低。大型图书馆,世界上总是有那边几百家的吧,不用担心价格,他们总是会买的。
小户,出版社不用考虑,照样可以盈利。
原来出版界还有这样的规矩,见识了
之前我也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影印的古籍会这么贵,看了那篇文章才知道其中的猫儿腻了。
这种书是对小众的 是用来做学问的 不是让大众买的
经济时代嘛,什么都需要讲利润的,量少价高在所难免,否则利润太低就没人干了。没人干就想花钱买都没去处了。为了改变现状,只能革了他们暴利的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