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当不靠谱的教材碰到较真的史学教授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最近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个月前,郑州的彭帮怀老师发现人教版新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一)有文字性错误,郑老师将30多处逐一指出,并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告到了法院。11月2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网刊发了致歉信,承认了2013年5月第3版教材存在六处错误,并予以更正,如下:

1. P20 “读一读 写一写”中,“沭浴”应为“沐浴”。

2. P33 “读一读 写一写”中,“权威”应为“劝慰”。

3. P53  第三行 “……传不习乎?”,缺后引号,应加上。

4. P117 《化石吟》一诗,第4行和第5行之间应该空行。

5. 《后记》倒数第六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缺后书名号,应加上。

该册教材彩色本(2013年3月第2版)除上述更正外,另有:P105注释第3行,“佳,好、美”应为“嘉,好、美”。

教材出现错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对此,我们深感歉疚,特此致歉!我们将进一步检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用心地编好教材。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也欢迎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一本教材中,出现如此多的低级错误,而且,错的种类无法八门:同音异字、缺胳膊少腿、顾头不顾腚…… 真的无法让人想象!这些错误不是说有待商榷的观点错误(当然可能更多),而是实实在在的“硬伤”,是绝对无法回避与掩饰的赤裸裸的错误!

最近,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朴兵又发现了一批教材中的离谱错误。历史最讲求真,来不得半点虚假。而课本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经常搞些“穿越”。已经被刘教授发现的几处明显错误就有:

六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七步诗》背景图中,魏文帝曹丕是垂足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而椅始源于魏晋和隋朝,直至唐明宗时期开始才形成有靠背的椅子。

四年级下册《语文》中的《手不释卷》插图中,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据桌读书,其坐势是垂足坐,而且画中出现的桌子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吕蒙手中拿着一本册页书,将两汉三国时期的书籍画作简策为最佳,其次为卷轴,而册页书则是错误的。

三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西门豹》插图中,一位年轻女性手捧托盘,盘中放着一串葡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初年,而葡萄是300年后西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才传入内地。

三年级上册《语文》中的《盘古开天地》插图中,左上方画着一个火红的太阳,太阳之中绘有一只两条腿的彩色小鸟。而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中,三条腿的乌鸦才是太阳的象征。

当然,有些人会认为这些配图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或许刘教授指正的错误还需进一步商榷。你若无视这些错误,或者不把它当回事,其实也真的没啥——没有人会因为这事儿掉根汗毛。

可问题是:昨天出点文字错误,今天出点配图错误,明天可能就是出点地图错误了。地图错了,某些国家还不乐翻天?不要以为之前没有因为地图出错导致领土纠纷。现在之所以有诸多的领海领土纠纷,就是源于之前的地图错误或模糊。后代人为纠正这些错误,不知道打了多少笔墨官司,当然还有数亿的资金投入。

文化的落后,从教材开始,又落根于教材!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什么文化,有个摆设就行了吧。

《当不靠谱的教材碰到较真的史学教授》有16个想法

  1. 第一批错误的确太过分了,不知道校对人员是干什么吃的,连普通人都看得出来。第二批错误就有些专业了,我这门外汉有个疑问:这种水平的错误,出版社需要请哪个水平的专业人士做顾问才能看得出来呢?

    1. 这类历史类的错误,请普通的历史学家去认真审核即可。不需要有太高的历史水平,只需要留心去审,就能找出不少错误。

      给你一张图,上面画着诸葛亮在白炽灯下读书,你信吗?再给你一张图,上面画着邓小平拿着IPhone玩儿,你信吗?肯定不信。但是若有张朱元璋抽烟的画像,你信吗?这个就需要考虑一下了。当然他不会抽烟,因为那时候没这玩意儿呢。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比如椅子、马鞍、纸书、花生、棉花、烟草出现或传入中国的时间稍微了解一下,就不会出现这类错误了。

      拍个古装片啥的还都请些历史学家去把把关呢,免得与史实出入太大——尽管实际上错的越离谱看的人越多,呵呵!

      教材出现这种错误,就只能让观众把它也当做穿越剧来看了。

      1. 原来如此。可是这世界的东西万万千千,做顾问的顶多也就是有限的几个历史学家,要做到事无巨细地记住各种东西的出现时代,我觉得也挺难的吧。或者这是历史学家的基本功?会不会记住了桌子而忘了椅子,记住了缰绳而忘了马鞍呢?

        1. 事无巨细都兼顾到估计也不现实,但是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对于历史学家来讲还是都应该知道的。

          100年后,问问小小伙伴儿们邓老爷爷是否用过iphone,我估计绝大部分都会说他用过。但是史学家不能这样……

            1. 朝鲜的李某某用的东西,全球瞩目,大家惊呼原来朝鲜也可以如此;中国的彭大姐用了某东西,世界刮起一股旋风,中国服装原来也是有风格的;江哥哥是穿西装还是穿唐装,抑或穿中山装,代表着一种倾向;卡梅伦来中国,用不用人民币结账,代表着一种姿态。

              某些人的一举一动,都是精心策划包装的,要特能“装”才行——因为这或许并不是他们心中想要做的事儿。

              邓爷爷是否用IPhone属于随口讲讲的,至于其意义,我就不知道了。只是知道“他”若不喜欢,这玩意儿不会让中国人爱疯它。

            2. 现实意义当然有,我试着列几条,越俎代庖地回答一下勺子的问题,看看有没有道理,说错了别见怪。

              1、信誉。小处不检点,大处会失守。认为邓爷爷用过 iphone 的人,说起“钓鱼岛自古是中国领土”和“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怕是让人难以信服。

              2、励志。可以告诉穷人家的孩子:别跟富二代比了,咱没有 iphone 将来也可以治国。

              3、趣味。妲己背唐诗,太后动不动就说“我孝庄”,所有历史题材剧都可以看成是穿越剧。

              1. 钓鱼岛和黄岩岛的争论,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当年的模糊不清甚至“不谨慎”的错误表达和制图造成的,导致在国际法上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南京大屠杀30万,一直让日本人和国际上抓的辫子就是没有确切的统计,让别人认为是夸大人数甚至编造人数——尽管事实上的确存在,但是你的数据没有精确来源。

                某国人的阵亡,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名有姓。这就是差距。

        2. 细微之处见真知,若对教育细节不以为然,慢慢就会越变越离谱。历史就是用来教育后人的,用歪曲的历史教育出来的后代,六宗不认,那还了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