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2014年最新版的世界大学排名,再次引来了众多媒体的报道,其中有这样一个新闻标题甚是刺人眼目:中国名校无缘世界大学百强!我记得之前清华、北大好像是被某个排行榜排上过百强的,这次自家发布的排名反倒没有一个进入百强,颇让人意外。国人的自尊心再一次被激起,难怪这次排名再引风波。
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我所在的比利时根特大学竟然排到了全球第70名,我顿时有些坐不住了。去年,根特大学的排名是85名,我看了一眼,表示无惊。但是今年一下子就跃升了15名——须知,这是全球百强的竞争,增一减一都是关键。我来这里学习也快两年了,怎么就没有感受到学校的变化呢?全球百强大学咋会是这样呢?这是百强大学的样子吗?比利时这个弹丸国家,人口只有1114万,但是进入全球200强的竟然有四所高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是看不懂,但是我知道这肯定不是种族智力因素。最近,一直在有这样的念头闪现:制度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也不知道我的这种猜想是否为真。其它的先不讲了,先吐槽一下这个所谓的百强大学吧。
吐槽全球百强大学
2012年10月底,当时我刚从澳门大学来到这里,各种各样的“不淡定”。第一个印象最深的是:我所在的办公室(最高层,6楼),竟然没有无线wifi信号——这还是二十一世纪吗!汉学系所在的办公楼也略显陈旧,比起澳大崭新的大楼来看实在是差太多了。楼下门口经常三五成群坐着一些散漫的学生,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聊聊天、晒晒太阳、喝喝酒、抽抽烟、谈谈情、说说爱……校园呢,散乱地分布在小城各处,大学连个校门也没有,更不要谈什么豪华的大石碑门了。碰到一幢楼房,若不是摇摇晃晃挂个小旗帜,你都不知道这是大学办公楼或实验室,更夸张的是,我所住的地方对面60米远就有一个学生宿舍楼和餐厅,而我是几个月后才知道这竟然是我们学校的。这比起北京某高校招摇过市的食堂来讲,让人情何以堪……
最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这里图书馆的中文藏书实在太可怜!汉学系,是根特大学的小系,大概有点像国内高校阿拉伯语系的规模吧,所以,中文图书不能指望像国内高校那样丰富,更不能和北大那样的藏书量相提并论。上次,复旦大学几个历史系的名教授来这里访问,参观了我们汉学系的图书馆之后,毫不讳言中文图书馆只能满足本科教学。其实,我的评价是:这里中文藏书可能只有高中水平而已。所以,自从第一次参观了系图书馆之后,我就没有很少再去了——没有你要的书,你去作甚?
以上这些都是初来时对根特大学的种种不好的印象。那时,虽然我不知道根特大学的排名(事实上,申请的时候我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根特大学,稀里糊涂就来了,囧),但是对于所谓的万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校园我还是有所期许的。没想到,甫来乍到,竟会如此遭遇。
充分利用各种设施才是成长王道
初来乍到,虽然不免有些失望,但是后来呢,我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其实,这些硬件都是无所谓的,有时化劣势为优势也未尝不可:没wifi,可以不必刷手机屏,能更安心看书;没豪华的大门,可以免去每次进校园都出示身份证的繁琐与不悦;没有丰富的中文藏书,可以精读几本经典,也可以申请馆际互借!
事实上,馆际互借实在是太让人兴奋了——因为整个欧洲的藏书你都可以申请借阅:英文的、中文的、日文的、韩文的都有。我们汉学系的图书馆破破烂烂,但是有莱顿、巴黎、柏林、伦敦、剑桥做后盾,你还能发愁图书资料的问题吗?最近两个月,因写论文,我就通过馆际互借获取到了几十本书,其中不少是国内稀见资料。
所以,对于文科生来说,这些硬件不足都不是什么问题。“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什么大楼不大楼的,这些玩意儿就算了,反正都不是自家的,搬也搬不走——最重要的是要有负责任的大师们!老师也不见得要有多“大”,关键是要精业、敬业,如此才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排名不排名什么的,我感觉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以我现在的经验,我认为学习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本科,选个排名高的综合性的大学比选个发育不全的大学好。本科生出来来找工作,很大程度是看你学校的名气,因为大家都知道,专业也就那回事,人家看重的是你的基础;硕士,选个好院系比选大学重要。硕士已经进入了半研究阶段了,这时候,大学的名气作用相对降低了,院系对学生的成长至为关键;博士,选个好导师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进入博士阶段,已经学有专攻了,大学排名基本是浮云,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只有导师。尤其是在国内,“学派”纷呈——当然,你也可以称之为山头林立。即使有那么几个牛学生,若没有好的导师引领你的话,毕业之后也基本上很快就淹没于茫茫人海了——因为你没法进入别人的“圈子”。
然而,话又说回来了,名师、名校、名专业,又有几个是剥离开来的呢?
期刊排名与影响力
说起排名,又不得不吐槽有关排名的各种各样的“数据”了。大学排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规模。规模上不去,排名肯定不会高。一些业界很有名气和声望的大学,因为规模很小,所以皇榜末尾也寻觅不到它的踪影。所以,我建议把中国大学十所十所地合并,这样立马排名就都上去了,搞不准百强之内有个十所二十所的不在话下。
不少学者,尤其是人文学者,对于这类高校排名颇有微词,对所谓的SCI / SSCI等排名更是深恶痛绝。一切学术的东西都要量化,量化再量化!文章要看数量,期刊要看影响因子,就连出版书也要看是否是著名出版社。理工与人文研究,本来差别就很大,如今,各类人文学科也大受这种排名影响,弄得乌烟瘴气。
要论受众来讲,任何一个大牛教授出版一本再牛的学术著作,也抵不过一本地摊八卦娱乐杂志,更抵不过在百家讲坛一期的演讲;任何一篇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也抵不过当下明星发的一通“今天吃了可乐 鸡翅,味道一般”的微博;任何一场最高端的学术会议,也抵不过一部撇脚烂电影的发布会。
一则微博信息,一期八卦杂志,一本娱乐书,一场发布会,所受到的关注度可能是学术作品的一万倍,引用率/转发率可能是学术论文的千万倍,但是,你能讲,它们对于人类知识的贡献就是一万倍、千万倍的大吗?知识与信息,哪能是一回事?又有多少人能分清知识与信息的差别呢?
拉扯了这么多,总归一句话,你爱怎么排名就怎么排名,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你说你是百强高校,我感觉也就那么一回事,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工作时希望用人单位能听说过我的母校——如此,大幸矣!
录一段我所钟爱的《菜根谭》中的警言:“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世事纷扰,八卦当道,我自逍遥。。。
附1:三所大学的规模
根特大学约有6000名教师,约3.2万名学生(今天查到的数据,比我想象中的多)
北京大学约有6440名教师,约3.9万名学生
清华大学约有6032名教师,约4.1万名学生
附2:比利时大学在全球的排名表
说明:UGent:根特大学;UCL:鲁汶大学(法语);KUL:鲁汶大学(荷兰语);ULB: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博主还是一个学生吗?
是。
哦天哪,我们拜罗伊特大学从2003年的300强直跌到如今的500强,今晚回去我就把毕业证扯了得了。
哈哈,全球500强还是可以的。你若撕了它,让500以后的人怎么过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高山有大仙,更好,呵呵
马光学长,可否与您联系呢?我的邮箱您能看见吗
可以直接发邮件给我,也可以QQ,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