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二九”运动,从历史上来说,这不是中国人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是,学生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是万万忘不得的。现在的学生与学生会大部分都是变了样了的,国家大事很少关注,政治热情也不高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都像以前那样奋起游街的话,想必中国又是大乱了。虽说如此,我还是我们青年多有点激情,多关注点国际、国家大事,多有点怀疑与反叛的精神,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亦不要妄自菲薄,虚度年华,更不要自甘堕落!
赋诗一组,以示纪念。
飞 燕 三 章
<一>
辱约如雷震北国,华北难安一书桌。
热血奋起街头游,万众高呼自由歌。
<二>
黄河怒涛狂奔走,义士铁流冲泥口。
寒水冷冰刺彻骨,一团烈火涌心头。
<三>
炼狱火焰地上行,酣睡巨狮始觉醒。
欲催朽墙拨乌云,暗天喑地从此明。
提到“一二九”不能不说我们院的老教授赵俪生先生。先生今年已经九十有余。据说他是当年在“一二九”运动中扛大旗的学生之一!
其简介如下:
著名历史学 家赵俪生教授是山东人,30年代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追求进步,参加“左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七.七事变后投身山西抗日游击战争,到过延安。1947年任河南大学副教授,次年到解放区,任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继为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曾与叶丁易合编过《光明日报》“学术”副刊。1958年主动要求调来兰州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将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兰州大学和大西北的文化教育事业。
赵俪生教授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都有很深造诣,尤长于理论,精于史学。他活跃于学坛近70年,出版著作1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在中国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思想文化史和西北地方史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和独到的见解。赵俪生教授是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1949年10月他在《新建设》发表文章,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掌握与运用,是中国新史学建设的首要问题。1954年他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农民战争史研究专著,奠定了该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他的土地制度史著作,阐述了中国私有制度从浅化到深化发展的过程,指出社会的复线发展和个别变异特点,对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作出了新的解释。对古代思想文化史,他在上下追溯、纵横联系的综合研究中创发新意,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衷心祝愿赵先生青春永驻,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