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海交史研究》2015年第1-2期目录与摘要

《海交史研究》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海外交通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与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编辑部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近期,该刊入选《2014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历史学科32种期刊。以下为《海交史研究》2015年两期的目录与摘要。

另附:《海交史研究》、《海洋史研究》、《国家航》、《中国海洋发展史》等期刊的齐全目录。

《海交史研究》2015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独辟蹊径 不落窠臼——张箭《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评介
【作者】 钱江;
【机构】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摘要】 <正>中国海交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系张箭教授的大著《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上下两卷最近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精装出版。此书虽非一般意义上布局严谨的学术专著,却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各不同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就郑和下西洋这一专题所发表的各种专题研究论文和书评,现集腋成裘,结集出版。由于此书在台湾出版,且印数不多,大陆学术界同仁不易获读全书,故特为文推介。《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全书28篇论文,分为总论、中西比较、船舶研究、动物考
【关键词】 张箭; 专题研究论文; 学术界同仁; 大学历史系; 结集出版; 布局严谨; 瀛涯胜览; 学术期刊; 学术会议; 学会副会长;
【所属期刊栏目】 书评 (2015年01期)

金富轼浮海使宋与宋丽交往研究
【作者】 刘迎胜;
【Author】 Liu Yingsheng;
【机构】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史地平台; 南京大学;
【摘要】 《三国史记》的作者金富轼(1075-1151)是高丽著名史家,见于宋人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三国史记》中他自述曾三次使宋。本文根据宋与高丽双方史料,确认其入宋均循高丽——宁波航线。前两次金富轼经海路入境后,曾乘船经大运河往返开封与宁波。最后一次高丽使团抵宁波后,因中原宋金战乱,开封失陷而被迫返回。此后,宋曾遣使高丽,试图说服高丽允许宋利用海路借道高丽攻金,以解救被金俘获的徽、钦二帝,但遭高丽拒绝而无果。
【关键词】 金富轼; 三国史记; 宁波; 宋丽交往;

河南的孤立群落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贸易网络?——宋元时期来华犹太人再考
【作者】 曹寅;
【Author】 Cao Yin;
【机构】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
【摘要】 公元10-14世纪亦即中国的宋元时期,东西贸易交流愈加繁盛。该时期大多数的贸易活动都是在商业市镇之间进行的。犹太人在当时也利用了他们分布于欧亚大陆上的流散社团从事商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犹太人从波斯海岸辗转印度最终将他们的贸易网点扩展到了中国,并在中国的沿海和内地建立了数个商站,形成了一个扎根于中国的犹太人贸易网络。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犹太人; 中国;

关于泉州蕃商蒲寿庚的三个问题
【作者】 胡晓伟;
【Author】 Hu Xiaowei;
【机构】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摘要】 蒲寿庚在宋元之际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自1915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发表研究文章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意见:蒲寿庚应是寓居占城的阿拉伯人后裔,其籍贯”阿拉伯说”和”占城说”并不矛盾。蒲寿庚父”蒲开宗”与福州侯官进士”蒲开宗”是同名之人,前者是蕃姓,后者是汉姓。学界关于其父”蒲开宗”曾任安溪县主簿、承节郎等的观点,尚需进一步研究。蒲发轫之蒲氏世系和泉州《蒲寿庚家谱》世系有讹误,据此材料推论”蒲寿庚先世自四川迁晋江”和”蒲寿庚父是蒲仕宾”难以成立。蒲寿庚所建瞭望海舶楼阁名称”天风海云楼”,非《晋江县志》所记载”天风海涛楼”。
【关键词】 蕃商; 蒲寿庚; 蒲开宗; 天风海云楼;

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泉州商人的北艚蔗糖贸易
【作者】 林仪;
【Author】 Lin Yi;
【机构】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摘要】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于康熙年间设立海关开海贸易,沿海贸易迅速兴起,海道成为新的南北商品贸易大通道。福建商人特别是泉州郊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大力展开闽台地区和江南、山东、天津和关东的远距离北艚商品贸易,将闽台地区盛产的大宗商品蔗糖、果品、木材、杂货等源源不断地输向江南、华北和关东大地,同时又将江南的大宗商品棉花、布匹、丝绸,华北的杂粮,关东的大豆、豆饼等商品运回,促进了南北间商品的交流。在泉州商人北艚贸易的货品中,蔗糖是其中最重要的商品。
【关键词】 泉州商人; 北艚; 蔗糖贸易;

略论舶(舟)人的宗教活动
【作者】 李玉昆; 李秀梅;
【Author】 Li Yukun;Li Xiumei;
【机构】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摘要】 舶人通过奉请神灵上船,放小舟、彩船,以禳人船之灾。当船遇险时,不同宗教信徒采取不同方式,沿途祭祀神灵,举行祈风典礼,祈求神灵保佑。对客死异乡的亲人,延请僧道,设道场,为之招魂,荐冥福。平安到达目的地要建庙、送匾联、船模,设水陆道场,演戏等答谢神灵,祈望继续得到神灵的保佑。
【关键词】 舶人; 请船神; 放彩船; 祭祀; 酬谢神灵;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与江南造船业的发展分布——以海上军事活动为中心
【作者】 张晓东;
【Author】 Zhang Xiaodong;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海洋战略中心;
【摘要】 隋唐江南造船业的发展也是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表现。隋唐征东发展海上力量对江南造船业构成了刺激,战争动员也是江南造船潜力的重要表现。相比较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成为造船中心的巴蜀地区和山东半岛的造船业显然在隋朝就开始衰落,这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特别是造船业中心”东南移”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隋唐; 江南; 征东; 造船; 经济重心;

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
【作者】 廖大珂;
【Author】 Liao Dake;
【机构】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中国对外经济交流史,也是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从陆地走向海洋、从内陆走向世界,从而逐步实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贸易与移民活动,尤其是华侨的经济活动。华侨是沟通中国与海外各国经贸往来的桥梁,同时也是维续这一经贸关系发展的纽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贸易; 华侨社会; 发展;

近代青岛港对日贸易研究综述(1898—1945)
【作者】 张慢慢;
【Author】 Zhang Manman;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 青岛港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进出口口岸之一,尤其与日本的贸易关系最为密切。自德国宣布青岛港为自由港后,日本的经济势力逐渐向青岛渗入,并在德占青岛末期成为青岛港最大的贸易对象。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控制并利用青岛港为其侵略活动服务,在直至二战结束的数十年间,日本始终垄断着青岛港的对外贸易,这对青岛乃至山东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一方面分四个阶段来梳理近代有关青岛港对日贸易的文献资料和著述,另一方面对现代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中日关系; 青岛港; 贸易;

21世纪以来明清中琉贸易研究回顾
【作者】 李晓;
【Author】 Li Xiao;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 作为明清中琉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琉贸易自上世纪30年代起就受到中日学者的关注,只是囿于资料的限制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早期的研究较为薄弱。进入21世纪,档案文书和典籍文献的发现整理及学术交流平台的机制性建设,推动了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成果频出,既有对中琉贸易的总体性考察,也出现了针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门探究,但也尚存一些不足之处,研究的思路、方法、视野等均有待拓宽。
【关键词】 21世纪; 中琉贸易; 研究回顾;

《海交史研究》2015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帆船
【作者】 蔡薇; 刘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摘要】 技术先进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中国帆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宋、元、明代出土古船的剖析,我们才对中国帆船各项技术的微观细节逐渐有所了解。例如通过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宁波宋代海船、宋代南海一号、在韩国出土的元代新安海船,还有对在蓬莱、象山出土的明代海船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对中国帆船的龙骨、舱壁与外板结构、帆装与舵叶的形式、锚具的特点等细节才有所认识,对中国帆船的航行性能、施工工艺的先进性才有所认知。更了解了中国古船早在宋代就发明和实际使用了减摇龙骨,在元代就实际使用了在当代船舶才使用的被动式减摇水舱等等。
【关键词】 出土古船; 龙骨; 舱壁; 外板; 施工工艺;

宋代海船人员构成及航海方式
【作者】 黄纯艳;
【机构】 云南大学历史系;
【摘要】 本文以宋代海船的海上航行活动为视角,指出宋代海船人员形成了从船主、纲首、各类操作人员到搭乘人员构成的高低有序、组织分明的临时行船社会,远洋航路以明、泉、广三州为起点,联系海外诸国,并在起点与联系宋朝近海地区之间的近海航路相联。海船航行以风帆为主要动力,近海及进港时也使用桨橹。北宋中前期主要使用牵星术、地表目标、水情识别三种手段导航,宋徽宗朝使用了指南针,但仍是辅助导航手段。多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在海上航行时通过旗帜、火炬、乐器、喝唱等方式联络,大型的船队还会进行编组。以上问题的考察有助于将宋代航海研究推向深入。
【关键词】 宋代; 海船; 人员构成; 航行方式;

宋代层檀国新考
【作者】 陆芸;
【机构】 福建社会科学院;
【摘要】 与宋代交往的国家中,出现了层檀国的名字,它曾三次遣使入贡。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文昌杂录》、《宋会要辑稿》、《清波别志》的相关记载,层檀国是塞尔柱帝国(1037—1194),阿拉伯语“■”,可以音译为层檀。同时对《文昌杂录》卷1记载的层檀位置做了考证,认为胡卢没国是拜占庭帝国,霞勿檀国是伽色尼王朝,利吉蛮国是哈剌汗国。塞尔柱帝国虽然存在的历史不长,但11世纪末它疆域辽阔,曾是雄霸一方的大帝国。但好景不长,塞尔柱帝国很快就四分五裂了,中国的相关史籍记载中不复见其名字。
【关键词】 层檀; 塞尔柱帝国; 伽色尼王朝; 哈剌汗国;

妈祖与明朝中期的倭寇危机:理论层面的探讨
【作者】 普塔克; 蔡洁华;
【机构】 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
【摘要】 妈祖因支持善行和正义而享有盛名,人们谈论妈祖时,经常将她和官府联系在一起。但有史料记载表明,在明朝中期,海盗头领与走私商人也拜祭妈祖。显然,这些海盗头领即便是在从事朝廷禁止的违法活动时,也曾期待着获得妈祖的帮助。文中试图解释这种现象,并画了几张简单的图表,希望有助于理解国家与海盗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 明中叶; 妈祖; 倭寇; 海盗;

康熙六十一年琉球贡使海难事件重构
【作者】 特木勒;
【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琉球贡船在福建沿海遭遇海难,事件的经过在清朝的汉文和满文档案中都有记录,但是有多处不同,包含的信息明显不平衡。海难事件在结合汉文和满文档案的重构中展现出比较清晰的面貌。这种重构有助于说明,即使就已经刊布的满文档案来说,那些用形同豆芽菜的文字写成的满文档案,对于清代中琉关系的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 康熙六十一年; 琉球贡船海难; 汉文档案; 满文档案;

越南古代以及中世纪的海外贸易史——越南学者黄英俊博士的一些观点介绍
【作者】 顾卫民; 钱盛华;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 海洋贸易在古代以及中世纪的越南一直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中世纪越南历代统治者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远非消极。在10至15世纪以前,越南与中国以及其他南方国家的贸易从华南一直延伸到越南中部的占婆,这片海域称为“交趾洋”。穆斯林也将他们的贸易活动从华南沿海一直延伸到越南;在1371年到1567年中国海禁时期,越南瓷器进入了远至东非和欧洲的国际市场。越南王朝还在北方的云屯和南方的乂静建立了贸易口岸。到16世纪以后,由于欧洲人来到东亚、越南的内战以及中国商人贸易路线的改变等因素,越南的贸易中心相应地从北方的云屯向南转移到阳京(海防)—太平河口—铺宪—河内一带。
【关键词】 越南; 古代; 中世纪; 海外贸易;

古代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和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海上交流——以考古文物为中心
【作者】 金仁喜;
【机构】 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历史研究所;
【摘要】 朝鲜半岛也发现了在中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新石器时代耳栓和神杆,但数量少,而且局限于半岛南部地区,因此应该是在偶然的机会下长江流域通过海流给朝鲜半岛南部地区造成的影响。公元前后一个时期,出现了更加具体的考古文物,鸟形陶器分布于朝鲜半岛西部和南部地区,鸟纹青铜器在西南部海岸地区发现。这些考古文物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关,而且从货泉的发现来看,可以考虑有过移民活动或有通过海上交流直接传入的可能性。新罗初期的脱解王神话和中国的徐偃王神话有许多共同之处。新罗的土偶装饰长颈壶与中国西晋东吴时期的魂瓶具有在罐子装饰小型土偶的相同特点,这些特点在东亚的其他地区没有发现,这说明两者有过直接的海上交流。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 海上交流; 考古文物;

郑和与泉州关系新证——族谱里的郑徐联姻
【作者】 徐恭生;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台湾徐氏《嘉义泉郡安平徐状元巷族谱》的解读,发现明永乐年间泉州的进士徐升堂娶了郑和妹妹为妻,其胞弟举人徐陟的后人也有二位娶马氏女性为妻。徐郑两家的联姻进一步说明了泉州与郑和的密切关系。

明清之际的福建与中西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契机与当代启示
【作者】 吴巍巍; 林金水;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
【摘要】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交通的大动脉,在地理交通层面沟通着东西方世界的互动往来。在东西方商品贸易活动的基础上,“海上丝绸之路”还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西方人藉此积极开展对华文化交流。明清之际,西方人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活动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西方天主教再度入闽传教,西方科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各类知识也随之传至福建社会。同时,福建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内涵,也借助“海上丝路”的通道,流播至西方世界,构筑了一段平等对话和积极往来的双向交流局面。这段以“海上丝路”商贸往来为契机的中西文化交流之历史及其遗存,不仅成为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对今日重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福建; 中西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八闽”源流考
【作者】 赵荔;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 “八闽”是福建的一个别称,在当代广为流传,无论报刊、杂志、各类著作或是广告宣传中以及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福建,“八闽”一词几乎妇孺皆知。然而,关于“八闽”的源起及其逐渐取代其他别称的过程,学界迄今甚少认真探讨。本文或可看作是就此问题进行认真学术探索的首次尝试。一般而言,社会上相关议论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八闽”一词的应用始于唐陈元光;其二,该词应用始于宋代官僚;其三,其应用始于元末民间人士吴海。这三种说法均有明显的可商榷之处。以笔者所见典籍而言,“八闽”一词的出现应是在元初,日益流行则在有明一代,居于统治地位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事。
【关键词】 八闽; 福建; 别称; 七闽;
“行舟致远: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荣亮; 尤泽峰;
【机构】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 (宁波)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
【摘要】 <正>201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同时也是第十个中国航海日,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节日,由中国航海学会、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承办的“行舟致远: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10日在宁波举行。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来自境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航海历史、海上丝路、古代造船、水下考古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航海日; 中国航海学会; 行舟; 水下考古; 中国船员; 陶瓷之路; 考古工作; 宝德; 泉州港;

“重新连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马建福; 周晶;
【机构】 北方民族大学回族学研究院;
【摘要】 <正>由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与马中友好协会主办,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协办的“重新连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11-12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成功举办。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是在美国注册的非赢利非政府组织,旨在构建亚洲地区的文化互动、文明对话与和平服务。该基金会希望能够通过成员的努力,联系亚洲地区学者、政治
【关键词】 马来亚大学; 国际和平; 社会科学系; 文化互动; 赛莱菲耶; 回族穆斯林; 伊赫瓦尼; 利非; 伊斯兰金融; 文化复兴;

“宋元交替时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肖彩雅;
【机构】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摘要】 <正>2015年11月26—27日,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史地与文化研究平台、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主办,阳江市南宋文化遗存研究会承办的“宋元交替时期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学术研讨会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召开。来自国内、港澳地区及阳江本地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大会由开幕式、主旨报告会、分组学术研讨三部分组成,分别就宋元交替时期南宋朝廷在东南沿海地
【关键词】 东南沿海; 海上交通; 交通史; 南京大学; 宋末; 中国南海; 海陵岛; 大忠祠; 海外贸易; 考察报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