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海洋史研究》第九期,最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期刊有拙文《倭寇与海防:明代山东都司、沿海卫所与巡检司》。该篇是本人目前所发最长的一篇论文,凡4.2万字,可谓“又臭又长”。三年前,写此文过程中,兴奋得不得了,现在回头一看,只能摇摇头了……
《海洋史研究》CNKI地址,可提供全文下载服务。
《海洋史研究》其余各期详细目录。另附:《海交史研究》、《国家航海》、《中国海洋发展史》推介与目录。
《海洋史研究》第九辑目录
专题论文
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时代【贝卡·科尔霍宁(Pekka Korhonen) 】/3
1640~1667年间澳门与望加锡之贸易【普塔克(Roderich Ptak)】/32
巴达维亚的中国洋船及华商:以瓷器贸易为中心【包乐史(Leonard Blussé)】/48
东南亚的中式火器:以考古资料为中心【孙来臣】/63
越南广南国政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其圈层结构问题【韩周敬】/101
会安历史【陈荆和】/125
《耶鲁藏山形水势图》的误读与商榷【郑永常】/175
西班牙海军博物馆所藏武吉斯海图研究
——以马来半岛为例【李毓中 吕子肇】/193
中国海盗与料罗湾海战【甘颖轩】/212
明清鼎革之际投郑荷兵雨果·罗珊事略【郑维中】/230
17世纪明清鼎革中的广东海盗【杭 行】/247
杨彦迪:1644~1684年中越海域边界的海盗、反叛者及英雄【安乐博(Antony Robert)】/261
倭寇与海防:明代山东都司、沿海卫所与巡检司【马 光】/282
北宋外国非官方人士入贡问题探析
——以大食商人和天竺僧侣为中心【陈少丰】/326
明代漳州府“南门桥杀人”的地学真相与“先儒尝言”
——基于明代九龙江口洪灾的认知史考察【李智君】/337
关于清代香山基层建置的属性
——兼向刘桂奇、郭声波两先生请教【邱 捷】/359
学术述评
《正德〈琼台志·禽之属〉译注》阅后感言【金国平】/373
卜正民《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评述【张丽玲】/377
中国周边国家历史研究
——第五届全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联席研讨会综述【王一娜】/394
后 记/401
征稿启事/404
Manuscripts/406
《海洋史研究》第1-8辑目录请参考此文。
15世纪以后,大西洋—波罗的海国家相继进行全球性海上扩张,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荷兰人在东亚海域展开贸易竞争与殖民活动,荷兰人终于在17世纪确立起东亚海洋贸易的霸权。19世纪以后,以英美为代表的新兴西方国家开启新一轮的霸权竞逐,世界历史舞台中心转移到亚太地区,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急起直追,一个带动世界进入“海洋世纪”“全球化”的“太平洋时代”(the Pacific Age)终于来临。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中国和美国两个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球经济的未来,“太平洋时代”已经成为现实。本辑刊发芬兰世界政治学家贝卡・科尔霍宁(PekkaKorhonen)1996年发表的《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时代》,从世界史、海洋史、世界政治学等相结合的宏观视野,梳理总结了近百年来东西方对亚太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关系发展之各种构想与观念变化,展现了19世纪到21世纪人类历史出现的新时代——“太平洋时代”,是研究这一时代亚太地区海权竞争、地区政局、经贸格局大势的代表性成果。相关的两篇论文,分别由东亚海洋史名宿普塔克教授、包乐史教授撰写,深入探索了早期全球化时代葡萄牙人经营的澳门与望加锡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经营的巴达维亚与中国之间瓷器贸易之微观实态,资料宏富,观点精到。
大航海时代中国与东南亚环抱的南海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一个内湖,周边国家和地区通过海洋有了更直接的接触、交流,海域史与地区历史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本辑另一组专题论文中,孙来臣教授结合越南出土的考古材料、东南亚其他国家沉船考古出水资料和历史文献,探讨了14世纪末至16世纪中国火器技术在越南和海岛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并且影响了东南亚大陆特别是越南这些国家的历史,对东南亚早期军事文物的研究具有开拓性贡献。前辈学者陈荆和先生对越南与东南亚史有精深造诣,40余年前他以英文发表的《会安历史》(Historical Notes on Hoi-An,Haifo)一文是相关领域的拓荒性经典之作,至今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本专题特刊发其中文译稿,以飨读者。韩周敬同学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在近世东亚海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广南国的疆域政区历史,颇有新意。
同一个时代,东西方地理学与地图学交流留下诸多珍贵的地图、海图,成为研究东西方交通非常重要的图像资料,受到中外学人的热切关注,成果颇多。本辑发表台湾成功大学郑永常教授对《耶鲁藏山形水势航海图》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时下诸家说法提出商榷,指出该海图地名用语有别于一般的针路用语,唐船基地在越南中部赤坎,而不是广东的南澳,东亚海域也可能是它航海的范围。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李毓中、吕子肇二先生关注的西班牙海军博物馆所藏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武吉斯海图,为世间稀有之物,甚少学者进行研究,二先生的精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武吉斯人的历史及其在传统马来海域的海洋贸易重镇地位,更可协助我们理解武吉斯人建构马来海域地理知识的贡献。
16世纪以后,中国东南沿海流民运动与海上走私、海盗抢劫以及倭寇、西方武装势力相交织,辽阔的海洋成为各种海洋力量尽兴表演的舞台。明清之际大批中国民众流亡海外,各色反清复明武装力量以海洋为基地,以海外为奥援,加重了海洋力量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承蒙澳门大学安乐博教授的热情组织,本辑刊发安乐博教授本人和郑维中、杭行、甘颖轩、马光等海外青年学人撰写的关于明末中国海盗与料罗湾海战、明清鼎革时期的广东海盗、投郑荷兵雨果‧罗珊(Hugo Rozijn)与杨彦迪事迹以及明代山东海防研究等论文。这一时期南海海洋势力历史的复杂性与研究难度远超想象,这组论文,为我们提供了从海外看中国“海盗”与东亚海洋势力的独到视角和有价值的研究参考。
本辑其他文章,厦门大学李智君教授利用地学原理解释明代闽南九龙江口洪灾史的认知等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中国思维范式对现代科学思维范式的制约。中山大学邱捷教授对清代香山基层建置属性的商榷,陈少峰先生对宋代外国非官方人士入贡问题的思考,金国平教授、张丽玲同学等对时贤新著的书评、会议综述等,均有精到见解。
编者
2016年3月12日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