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虽小,但关于东亚及亚太研究的机构与团体倒不少,足见香港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识。香港的东亚学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三大学之内。香港大学有亚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有亚太研究所、东亚研究中心、海外华人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有亚洲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另外,香港还有设立于1964年4月的香港东南亚研究所和学术团体香港亚太二十一世纪学会。
(二) 香港与台湾 1、 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 (1) 综述 香港虽小,但关于东亚及亚太研究的机构与团体倒不少,足见香港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识。香港的东亚学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三大学之内。香港大学有亚洲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有亚太研究所、东亚研究中心、海外华人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有亚洲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另外,香港还有设立于1964年4月的香港东南亚研究所和学术团体香港亚太二十一世纪学会。 台湾的东亚学研究比较发达,机构与团体众多,较好地配合了政府的南向政策和开放政策。台湾中央研究院内设置了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包括东南亚研究与东北亚研究计划,最初只有东南亚研究计划),另有东北亚研究所。设置了东南亚研究中心的有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成功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设置了东南亚研究所的有淡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1996年8月设立了台湾第一家东南亚研究所)、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经济研究院。设置了亚太研究所的有国立政治大学与南华大学。设置了东亚研究所的有国立政治大学。东海大学有东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国立清华大学有亚太研究室。此外,台湾还有中华欧亚学会、亚太公共事务论坛和东亚及新兴市场研究中心、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亚太小组、财团法人亚太综合研究院。 (2) 简评 港台的东亚学研究机构与团体多设置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是伴随着东亚经济集团化与一体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也必将推动东亚社会的一体化进程。台湾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萧新煌认为,从二次大战后到1990年代中叶,亚太地区陆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四波发展大转型。第一波始于1960年代的日本现代化;第二波是在1970年代末后兴起的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奇迹;第三波是1980年代末期在中国沿海和东南亚所展现的强劲成长潜力;第四波则是1990年代跨国跨区域的成长圈(成长三角)的出现。① 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亚太地区第四波发展大转型导致亚太地区,包括大陆与港台在内的东亚学研究机构与团体的大量设置,东亚学研究从此不断升温,掀起热潮。港台的东亚学研究机构与团体的密布和集成,意味着港台地区以开放和融入东亚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基。当然,港台地区的相关研究机构还应进一步加强整合和集成。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作为亚太区域(东南亚与东北亚,即“大东亚”或“小亚太”)研究整合和集成的产物还是最近才成立的,其各项研究还在筹划和建设之中。 2、 学术期刊与信息网站 (1) 综述 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学术期刊有《亚太研究通讯》,每年三期,原为《东南亚区域研究通讯》,提供海内外东亚研究概况,介绍有关研究机构、人物以及出版品等,自第16期改名为《亚太研究通讯》,目前已出到第18期。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为《东南亚季刊》,自1996年1月创刊,是台湾地区首份东南亚区域研究专刊,侧重于整体区域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出版《东亚季刊》,每年发行一卷计四期,由于东亚研究所创立垂三十年,故《东亚季刊》已发行到120多期。台湾淡江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也有自己的刊物。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发行《东方研究杂志》(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港台地区与东亚学相关的信息网站如下:
(2) 简评 港台地区东亚学研究期刊数量少,除《东亚季刊》外,创刊亦往往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但是,港台地区信息发达,网络资源丰富,东亚学的相关网站众多,信息易得,且齐全简便,对研究大有助益。尤其是中央研究院萧新煌教授主持的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网站,不仅有《亚太研究通讯》期刊、《东南亚研究论文系列》、《东北亚研究论文系列》、《亚太区域研究书目汇编系列》、《亚太区域研究专书系列》等若干重要研究信息,还有全球各地关于东亚学研究的网站域名及其链接。 |
作者:何爱国